刚落下帷幕的2019公园文化季嗨翻全城,各项活动圈粉无数,来到公园游玩的市民、游客可能会发现,公园里看不到什么垃圾桶。不仅垃圾桶少了,地面上也看不到散落的垃圾。面对这么大的人流量,公园里的垃圾桶去哪了,垃圾又去哪了?
深圳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揭晓,为了推动城市文明提升,该局对标国际先进城市,主动找差距寻求突破,从人们活动较多的城市开放空间——公园首先推行了“撤桶行动”。经过4年时间,分三步,现已将公园内3600个垃圾桶撤出了公园。
小改革,大进步,深圳从公园“撤桶”培育城市文明,提升公园环境品质。从不理解转变为支持,如今,垃圾不落地正逐渐成为市民的默契,成为市民外出时不约而同践行的行为,成为全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寻求问题突破
撤掉垃圾桶 提升环境品质
当大家漫步在深圳湾公园的园道上,习习海风轻轻拂面,树叶簌簌作响,翩翩候鸟时不时从身边飞过,深圳湾的海滨美景尽收眼底,瞬间让人有一种回归自然质感。但曾经这里分布着很多的垃圾桶,在观光和摄影的最佳场所,垃圾桶就更密集了,海滨风景线被这些垃圾桶割裂成一段段局部景观,垃圾桶在无意间抢占了市民游客的镜头。这是原来公园垃圾桶分布的现状。
据调查,公园内垃圾桶主要分布在园区游客集聚的地方,如餐饮区、休憩区、草坪、道路交叉口等,方便市民游客丢垃圾。但公园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观察发现,垃圾桶设置得多,反而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垃圾桶点的布局不合理、景观效果差、功能单一、风格各异、容量过小、材质容易受损、使用寿命短、使用不方便、垃圾分类导向不明确、垃圾桶破旧、密封性不强、垃圾聚集后臭气散发、污染环境等。这些问题常常被游玩的市民投诉和吐槽,也给公园管理人员以及保洁人员清扫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且与打造国际一流公园环境,实现“垃圾不落地、深圳更美丽”的目标严重不符。
“在日本东京等城市,街道和公园等公共场所很少设置垃圾桶,居民都是自觉把垃圾带回家处理,这种环境保护意识和公共卫生意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公园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培育城市文明是城市管理的责任和使命,且进一步提升公园环境品质,全面撤除垃圾桶是必然要求。
面对差距,2015年11月底至12月初,市公园管理中心寻求突破,先后分别在园博园、深圳湾公园、莲花山公园试点开展撤桶行动。公园撤桶是一项微改革,通过创新公园管理模式,将改革融入到日常管理中,用“小改革”不断推进公园管理和服务提升。
对标国际一流
科学布局垃圾分类设施
据介绍,公园撤桶的行动按照三个阶段推进。在试点行动中,园博园、深圳湾公园、莲花山公园撤除了1200个垃圾桶,约占市属公园垃圾桶总数的30%,同步建设了垃圾分类投放点,初步建立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公园垃圾分类收集点设计、建设模式。
在试点基础上,2016年5月,市公园管理中心推出了市属公园“撤桶行动1.0”,至2017年10月,在中心公园、笔架山公园、荔枝公园、儿童乐园、洪湖公园、东湖公园、园博园、梅林公园、皇岗公园、大沙河公园、塘朗山公园、翠竹公园、人民公园、儿童公园、罗芳公园等15个公园共建设垃圾分类投放点50处,撤除了1800个垃圾桶,约占市属公园60%的垃圾桶。至此,市属公园共撤除了3000个垃圾桶,约占市属公园垃圾桶总数的90%。
按照国际一流的标准,市公园管理中心对垃圾分类收集设施进行重新设计,在市属公园全面普开推广“撤桶行动2.0”,以适应深圳国际化大都市对城市服务设施的品质要求,对市属公园内的垃圾分类收集点的分布进行更科学合理的设置,增加垃圾分类设施61个,现已全面完成市属公园3600个垃圾桶的撤桶工作。
撤桶之后,市民游客在公园产生的垃圾如何处理?市公园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公园撤销垃圾桶而设置分类收集点,将过去的可回收、不可回收两类分类,变为玻金塑纸有害垃圾五类分类,引导游客自觉到公园垃圾分类收集点投放垃圾,该类集垃圾分类、景观美化、便民、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垃圾分类收集点属国内首创,该垃圾分类点的设置在公园内起到了宣传和推广垃圾分类的作用,能有效推进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
同时,指引游客将部分生活垃圾带出公园,减少了园内垃圾量。将公园内树枝、树叶等绿色垃圾粉碎后回归绿地,促进了绿色垃圾的循环利用。
提升服务意识
用便民服务引领文明
“公园撤桶”在某种程度上是消除“人工环境”痕迹,努力展示自然与人类共处的新关系,对原有公园管理模式进行改变。但在撤桶之初,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也让部分市民包括一些公园管理人员、管养企业、一线绿地保洁人员心里存在这样的疑问,“公园人流量这么大,怎能没有垃圾桶呢?”
在撤桶的过程中,也曾经遇到一些问题,有市民表示不理解、不支持全部撤除公园垃圾桶,引发他们在网上“吐槽”;有些游客素质不高,乱扔垃圾,破坏了公园环境卫生;因为增加了工作量,保洁工对撤桶工作有抵触,甚至出现自行摆放垃圾桶的现象。他们认为撤桶是多此一举,没必要。
有专家分析,其实设置垃圾桶,主要是出于对方便管理的需要,降低管理者的工作难度,但是对于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公园环境,对于促进城市文明进步,却是一种消极管理。
面对这些问题,根据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精细化管理工作要求,市公园管理中心积极应对,破除守成思想,积极求新求变,打破视野局限,对标国际一流,转变管理理念,提升服务意识,将服务市民、服务城市、服务文明作为主要目标,一方面加强对市民的宣传引导,组织志愿者、党员干部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发布倡议书等,另一方面加快建设布局合理的垃圾分类收集点,在部分区域解决市民投放垃圾需要。此外,加强对保洁人员的监管,严厉处罚自行摆放垃圾桶行为,并向市民发起倡议,邀请市民共同参与此次行动,共塑城市文明新形象。
例如,莲花山公园在“撤桶”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人性化的标识指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垃圾分类投放进行说明,对有需要的游客免费提供垃圾袋,指引游客将垃圾投放至垃圾收集点,保证了园区内干净如常。
市公园管理中心还对一些垃圾清扫、收集工具的外观也进行了统一标识。比如,卫生保洁工人使用的簸箕、手推垃圾斗车以及扫地机等,都全新使用了更醒目的黄色,在车身等处还印有“垃圾不落地 深圳更美丽”字样的文明标语,加强宣传引领。让市民游客认识到扔垃圾并不是越方便越好,而是要认真对待垃圾这件“小事”,想要拥有一个美丽整洁的人居环境,就离不开每个人共同的努力。
改革推动转变
市民游客自觉 做文明游人
伴随着撤桶,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开始显现。撤桶后,公园绿化空间更加连贯、绿量得到增加、特色景观呈现、空气新鲜,形成了整洁、有序、优美的园容园貌,全面提升了公园环境品质。每处新建垃圾分类收集点不仅发挥了垃圾分类、景观美化、便民、宣传等功能,而且已与公园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成为了一个个景点。
“现在市民在公园玩的时候越来越文明,不乱丢垃圾,还有很多热心环保的志愿者主动把公园草地上的垃圾捡起来。”深圳湾公园的清洁工廖女士说道。
周末,在深圳湾公园海滨的草地上,不少市民都自带了塑料袋,把自己游玩后的垃圾打包好,不会丢在草地上。保洁人员还会不时地在打扫卫生,志愿者也不停地在周边提醒市民不要乱扔垃圾,做文明游人。
现在,深圳已经陆续将全市约42000组原两分类垃圾桶(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减少并更换为18000个其他垃圾单桶,同时,在地铁站进(出)站口等人流密集区域配置了400组玻璃、金属、塑料、纸类和其他垃圾细分类收集容器。未来,深圳还将进一步撤减市政道路垃圾桶,最终实现市政道路无垃圾桶的目标。
今年国庆节当晚,深圳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焰火晚会在深圳湾公园精彩上演,烟花绚烂绽放在无垠的夜空中,深圳湾公园人山人海,但人潮散去后,地面却罕有垃圾,市民高素质的文明行为,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那些曾让环卫工人颇为烦恼的不文明行为已经减少,即使是在节假日也不见增多,可见这座城市的文明素养得到整体提升。(清容 韩跃武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