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卡将基本实现全国一卡通
就医结算、缴费查询、待遇领取、身份凭证……社保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017年,这张卡将有什么新功能,又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新变化?好消息来了——
2017年底社保卡将基本实现跨业务、跨地域一卡通用
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9.72亿人。基本养老、基本、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9亿人、7.5亿人、1.8亿人、2.2亿人、1.8亿人;五项基金总收入为5.3万亿元,同比增长14.7%,总支出为4.7万亿元,同比增长19.3%。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待遇水平不断提高,经办管理服务和基金投资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2017年,社保卡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拓展,使人社服务网络快速延展到人民群众经济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预计持卡人员规模将突破10亿,2017年底将基本实现跨业务、跨地域的一卡通用。持一张社保卡,就能满足挂号就医、金融支付等多种需求。
社保卡是跨省异地就医
身份识别和直接结算的唯一凭证
根据人社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做好基本医疗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工作的通知》,2017年开始逐步解决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年底扩大到符合转诊规定人员的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
加快推进跨省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建设,需要提升社保卡在异地就医中的支撑能力。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跨省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建设的通知》要求,加快社保卡发行进度,优先为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和符合转诊规定人员发卡,将社保卡作为参保人员跨省异地就医身份识别和直接结算的唯一凭证。各地要保证社保卡的统一规范和全国通用,确保异地就医人员能够持卡直接结算。同时,改造用卡环境,加快省级持卡库建设。
依托社保卡服务民生
我们还将这样做
为更好地服务群众、实现人社信息化转型升级,人社部研究制定了《“互联网+人社”2020行动计划》,依托社保卡,未来这些实惠看得见。
一人一卡,全国通用
面向在中国境内或参加社会保险的中国公民、港澳台人员、外国人发放社保卡,到2020年覆盖90%人口,基本实现“一人一卡”。开通社保卡的102项应用目录,普遍实现跨地区持卡应用,并与政府其他公共服务实现“一卡通用”。
构建个人身份认证平台
依托社保卡及持卡库,构建全国统一的个人身份认证平台,支持各类用卡场景,实现对服务对象的准确识别,形成业务办理的实名制验证能力,做到“单点登录、全网通办”,并与国家统一建设的用户身份认证体系实现互联互通。结合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进一步提高身份识别的精准度和方便性。增强社保卡互联网应用能力。
完善、拓展社保卡支付结算功能
加快推进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建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支付结算平台,广泛借助合作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等支付渠道,拓展社保卡的线上支付结算模式。
开展社保卡支付结算能力输出
开放社保卡支付结算接口,支持与各类社会支付渠道的应用集成。
实现就医一卡通
依托社保卡,支持就医结算与就医服务的便捷流程,实现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相关医疗费用的本地或异地直接结算;为持卡人员提供挂号、就诊、取药、检查单及化验单的打印与查询等就医服务;实现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与医疗救助、大病保险等待遇的衔接结算。
社保卡应用普及
充分发挥社保卡的身份凭证功能,推动持卡办事,逐步实现社保卡在就业、社会保险、人才服务、维权等业务领域的普遍应用,形成“持卡前台办事,材料后台调取”的经办服务新模式。
社保卡应用拓展
基于持卡库,建立面向社会开放的社保卡服务平台,支持政府其他部门及社会机构开发社保卡应用。
全国社保一卡通有什么好处?
根据人社部《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的意见》,未来社保卡的应用十分广泛,应用目录可分九大类102项,涉及到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至2017年底,社保卡还可跨地区、跨业务直接办理个人的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基本实现全国社保一卡通。
1、就医结算、异地就医
以前,社保卡不能直接异地使用。例如,如果你需要异地就医,首先,你要到社保局指定的医院办理转诊到异地就医,然后,你要带着病历本、医院收费收据、医院打印的费用清单及社保卡、身份证、银行卡等去参保的社保局报销。这么复杂的流程一套走下来往往耽误了病人的治疗时间。
而社保卡实现全国一卡通之后,大家可以通过社会保障卡实现本地和跨地的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费即时结算,支持挂号、诊疗、妊娠登记、住院登记、购药等就医过程的信息服务,实现就医一卡通。
2、电子凭证功能
将社会保障卡作为持卡人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参保登记、工伤认定、职业、技能鉴定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享受各项就业扶持和就业服务、社保服务、人才服务的主要电子身份凭证。
3、信息记录功能
在社会保障卡内或相关后台系统记录个人基本信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关键业务信息,形成电子形式的证件副本。
4、自助查询功能
通过社会保障卡在自助服务一体机或其他服务渠道连接后台系统,方便持卡人查询个人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权益信息及办理相关业务。
5、缴费和待遇领取功能
通过社会保障卡的银行账户实现各类缴费和待遇领取。包括个人各项社会保险缴费、人事人才考试缴费,各项社会保险定期待遇和一次性待遇领取、报销费用领取、就业扶持政策资金领取、重点行业(企业)农民工工资领取等。
6、金融支付功能
通过社会保障卡的银行账户办理存取款、转账、代收代付等业务。2015年80%以上地市实现省内跨地市用卡。据了解,社保卡的应用目标已经确定,即以“一卡多用,全国通用”为总目标,至2017年底,实现社保卡跨地区、跨业务直接办理个人的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开放向其他公共服务领域的集成应用,基本实现全国社会保障一卡通。
完善社保卡应用相关规范,建设社保卡持卡人员基础信息库,以和医疗保险用卡为重点开展社保卡综合应用试点示范工作,大力推进社保卡缴费和待遇领取(费用结算)功能应用。
2017年,全面开通应用目录中的项目,并具有较好的活跃度,基本实现跨省用卡。
社保卡还有这些新功能!
1、当医院就诊卡用
社保卡可在一些城市一些医院进行挂号、就医和费用结算“一卡通”。接诊医生可通过刷卡查阅患者健康档案及就诊记录,患者不必重复检查、重复收费,彻底解决患者“一院一卡”和“一人多卡”等问题。
预计未来,全国很多医疗机构经联网调试、上线运行后,患者应用本人的社保卡,可以在所有医疗机构进行挂号、就诊和费用结算。
2、当身份证用
社保卡可当身份证应用,这是其身份凭证功能。
身份凭证主要是指作为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就业扶持政策和参保登记、缴费申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医疗费用报销、待遇领取资格认证等业务办理的身份凭证。
刑法修正案(九)将社保卡纳入依法可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范围。凡伪造、变造、买卖社会保障卡的行为,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凡使用伪造、变造或盗用他人社会保障卡的行为,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3、当银行卡用
目前的社保卡是一卡两个账户,分为医保个人账户和金融账户。既是一张社会保障卡,也是一张银行借记卡,可以通过社保卡的银行账户办理存取款、转账、代收代付等业务。也就是说,你可以通过银行代收代付业务,交水电费、燃气费、话费、网费、有线电视费、物业管理费……
由于采纳了芯片技巧,新社保卡的安全性也更强。只是,只限在境内应用,目前暂不支持贷记功能,但是省内跨行取现免费哦。
4、可申领各种保险金
在部分地区,有关机构将、失业保险金、生育津贴、工伤抚恤金等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直接打入社保卡金融区资金账户,参保人员是能够到对应的银行网点支取、转账或直接进行购物消费的哦!
5、办理出国等各种政府业务
社保卡除了就医等基本功能,政务类使用事项也会纳入,涉及人社、民政、公安、卫生、公积金等使用事项,具体包括就业、社会保险公共业务、出入境申请预约等。
6、用支付宝挂号
这个功能很多人都容易漠视。只需打开支付宝app界面,点击城市服务-电子社保卡-添加社保卡,再打开智慧医院,挂号、预约取号、缴费……所有一切都能轻松实现。
7、签约社区门诊
在有些城市,本着就近方便的原则,持卡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签约后可享受医保门诊统筹待遇。
8、购买商业保险
今年1月1日起,上海市职工可使用个人医保账户余额,为本人购买商业医疗保险专属产品。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人保健康、平安养老、新华人寿已获准首批试点。首批获准试点产品包括住院自费费用补偿和重疾两个产品。
9、当图书馆借书卡用
在广州,社保卡可以在图书馆自助添加广州图书馆读者证功能,添加了读者证功能后,就可以在图书馆“一卡通用”啦,还可通过自助借还设备直接借书、还书哦。
10、当公交卡刷
目前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地区都已开通或规划开通社保卡刷公交的功能。如果你不知道你所在的城市医保卡是否有这样的功能,你可以拨打各地市民卡中心的电话去咨询一下。
社保卡常见问题解答
社保卡和医保卡是一回事吗?
社保卡不等于“医保卡”。
社保卡最先启用的是医保功能,因此很多人误觉得社保卡就是医保卡。其实,医疗保险仅仅是社保卡所承载的众多功能中的一项,以后跟人社业务有关的事项都能通过社保卡办理。
怎么查询社保卡余额?
参保人员可拨打12333社保咨询电话,查询医保个人账户余额情况。
社保卡丢失怎么办?
上班族可第一时间找到公司行政部同事,告诉他们社保卡丢失情况,由公司出面帮忙办理。
自由职业可先打 12333 电话挂失;然后带着身份证、户口本去当地社保中心补办。
忘记了社保卡密码?
登录所在地社保官网,在线找回密码;或者带上身份证和社保卡去社保机构业务大厅修改密码。
社保断了怎么办?
1、通过单位缴纳;
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跟用人单位存在,通过单位缴纳社会保险。
2、到地税部门办理;
没有工作单位的个人,可以以人员的身份到户籍所在地的地税部门办理社保登记手续。
最后,对社保卡有任何疑问,可以拨打12333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热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