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
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
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适当放宽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
这些都是《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
对职称评价的创新
职 称
职称是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获得职称,不仅是对专业技术人才能力和水平的认可,更与自身的薪资福利待遇相关。
有的人才为了职称评定付出了不少努力,花了很多时间,由于一些原因,在评职称的路上一路狂奔,也没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这一次,国家出台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
意见立足于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职称制度,为客观科学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制度保障。
究竟有哪些与专业技术人员切身利益相关的改革意见
Part 1 三年基本完成职称系列改革
职称是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制度,对激励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对职称评价机制进行创新。《意见》提出,通过深化职称制度改革,重点解决制度体系不够健全、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管理服务不够规范配套等问题,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更趋合理,能力素质不断提高。
《意见》提出
力争通过3年时间,基本完成工程、卫生、农业、会计、高校教师、科学研究等职称系列改革任务;
通过5年努力,基本形成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
Part 2
职称评价标准以德为先
标准是人才评价的标尺
《意见》在职称评价标准方面有不少创新
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二是科学分类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素质。
三是突出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
1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用人单位通过个人述职、考核测评、民意调查等方式全面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操守和从业行为,倡导科学精神,强化社会责任,坚守道德底线。
探索建立职称申报评审诚信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对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一律予以撤销。
2 科学分类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素质
以职业属性和岗位需求为基础,分系列修订职称评价标准,实行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和单位标准相结合,注重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创造性,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
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淡化或不作论文要求;对实践性、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职称系列,可不作论文要求;探索以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病历等成果形式替代论文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淡化论文数量要求。
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确实需要评价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由用人单位或评审机构自主确定评审条件。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对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要求不高的职称系列和岗位,不作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3 突出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
注重考核专业技术人才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绩效、创新成果,增加技术创新、专利、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标准制定、决策咨询、公共服务等评价指标的权重, 将科研成果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
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
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放宽资历、年限等条件限制,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侧重考察其实际工作业绩,适当放宽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
Part 3 创新职称评价机制
《意见》还提出创新职称评价机制
比如,拓展职称评价人员范围
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创造便利条件,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渠道。
科技、、、文化等领域民办机构专业技术人才与公立机构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审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
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中经批准离岗或兼职的专业技术人才,3年内可在原单位按规定正常申报职称,其创业或兼职期间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审的依据。
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可参加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在内地的港澳台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或各地颁发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的外籍人员,可按规定参加职称评审。公务员不得参加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