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家医院看了病,做了一堆检查,可是过几天换一家医院时,又得重新再做一堆检查,既费时间又费钱。不过,不久的将来全市医院将实现医学检验和影像检查结果互联互通互认,大家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啦!另外,用“i”App还能预约挂号、预约接种、查询药品报销等等。有了数据“高速公路”,小i相信,大家就医体验将会越来越好哦!
以前,市民想去医院看病,得早起去排队挂号,现在,拿起手机用“i深圳”App就能预约挂号;以前,市民要是从一家医院换到另一家医院继续诊治,重复检查是少不了的。不久的将来,深圳全市公立医院、社会办医院、社康机构间医学检验和影像检查结果将实现互联互通互认,减少市民不必要的重复检验、检查。随着“数字政府”建设深入推进,深圳不断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扩大信息化的应用成效,建立了便捷、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效提高了市民对优质医疗卫生服务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不久将实现全市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联互认
去年12月,72岁的付先生因时常胸痛,来到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就诊。接诊医生简单了解付先生之前的就医情况后,登录医院间检验检查结果互联互通互认平台,调阅出了几天前付先生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检查的心脏彩超、胸部DR结果,初步掌握了付先生的病情。在此基础上,医生只让付先生再做了一次心脏彩超进一步确认,没有再让老人进行重复的胸部CT和生化检验,为付先生节省了600多元的检查费。
2018年,深圳印发了《深圳市医院间医学检验和检查结果互联互通互认工作方案》。2019年5月,市卫生健康委印发《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公布第一批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医院名单的通知》,37家医院在第一批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医院名单中。目前,深圳市已经实现全部市、区公立医院(其中市级16家,区级48家)间医学检验和影像检查结果互联互通互认。
患者就医时,医生可实时调阅患者在市内其他医疗机构的检查检验结果,极大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检查检验,降低市民的就医费用。截至2019年7月,深圳市医院间医学检验和影像检查结果互联互通互认信息平台共采集检验检查报告2644万份,其中检验报告1919万份、检查报告725万份,为医生提供了18.9万次调阅共享服务。
接下来,深圳将进一步加快落实市、区两级医院检验结果互联互通互认工作,并将尽快制定信息标准,打通数据“高速公路”,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全市公立医院、社会办医院、社康机构间医学检验结果和医学影像资料互联互通互认,实现全覆盖。
打通数据“高速公路” 创新建设智慧医疗
登录平台,输入患者名字,医生就能看到患者在市内其他医疗机构的检查检验结果,这简单的一个动作,背后却需要海量的数据传输和存储的支持。
2018年10月底,深圳完成了市属医院、深圳市大数据资源管理中心和超算中心之间的光纤网络改造,实现千兆以上网络带宽,打通了市属医院间数据传输的“高速公路”。按照“万兆到中心、千兆到机构”的标准,光纤直接进入各机构机房。依托市大数字资源管理中心、市超算中心的机房和硬件资源,市卫生健康委建立了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涵盖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疾病控制、疾病管理、医疗服务五大类业务职能领域的全民健康数据中心,汇聚了1600多万份电子健康档案,业务数据超过76亿条,总数据量56TB。
据了解,目前,国家超算深圳中心提供的23台云主机和280T的存储空间,存储空间有限。为加快推进相关工作,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已确认将有30台云主机于近期到位。
推动深圳市医院间医学检验和检查结果互联互通互认,是深圳创新建设智慧医疗的一大亮眼表现,而深圳在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智慧医疗便民服务等方面也展现了不俗的成绩。
如2018年12月28日,广东省首张电子健康码就在北大深圳医院首发,使用电子健康码,市民可以实现挂号、就诊、缴费、检验检查、报告打印、取药、查询健康档案、家庭医生签约和健康管理等“一码通”服务。而宝安区妇幼保健院通过一站式产科、智能检验、智慧药房等一系列优化就诊流程的举措,平均为每一位患者减少了100分钟在院停留的时间。
在医疗便民服务方面,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优势,深圳建设了预约挂号统一号源池平台,向市民提供多渠道预约挂号,精确到分钟,缩短等候时间。深圳互联网预约挂号服务量达3336万次/年,公立医院预约比达80%,其中市医院达95%以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在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的统筹和推动下,全市统一政务服务App“i深圳”还接入了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预约接种、新生儿疾病筛查、社康预约取消等19项便民服务,给市民就医带来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