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事业发展的根基。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党和人民事业要不断发展,就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们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图为: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有识才的慧眼。用才先识才,识才须有慧眼。真正的人才,永远是稀有“金属”,深埋地下,需要识别和挖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当好伯乐,慧眼识才,就要善于听其言、观其行。孔子说:“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实践是造就人才的根本途径,也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是鉴别人才的试金石。要放到实际工作中去考察人才,而不是主观臆断地做结论。一匹马是不是千里马,要让它跑几圈;一个人是不是人才,是哪个类型的人才,是哪个层次的人才,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慧眼识才,要善于从不同视角去看待人才,挖掘人才的优秀品质和潜在价值。要多看、多听、多思,正确地、辩证地看待人才,对那些可造之才,既要看学历,还要看能力和才干;既要看公德,还要看私德;既要看平时的表现,也要看其在重大、紧急事项前的表现;既要听其所在部门的意见,也要注重群众“公论”,掌握其德、能、勤、绩、廉的等全面情况,这样才不会看走眼,用错人。习近平指出:“要不拘一格、慧眼识才,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为他们奋勇创新、脱颖而出提供舞台。”
有爱才的诚意。得人才必先得其心,若得其心必先诚意。自古以来,成大事者必求贤若渴、尊才爱才。周公爱才有“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之举,春秋时期燕昭王构筑黄金台广求天下人才,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这些都是诚心进贤的佳话。人才与资源的区别就在于其所有权在心理,得其心才能为我所用。爱才一要尊重,二要信任人才,三要为人才服务。但凡人才都有一种实现自身价值的强烈愿望,他们最关心、最看重的是自己是否受尊重和信任。对人才的尊重和信任,既能进一步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又能更好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习近平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心底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解放思想,慧眼识才,爱才惜才。”诚意爱才还要提供好服务,既要解决人才的思想问题,又要解决人才实际问题。要增强服务意识,把关爱送到人才心坎上。不仅给予人才政治激励和人文关怀,而且还要解决人才工作与生活方面的物质问题,特别是子女上学、住房、随迁家属等问题,增强他们对新工作环境的适应度、归属感。
有用才的胆识。欧阳修说:“用人之术,任之必专,信之必笃,然后能尽其才,而可以共成事。”对于人才,一旦认准,就要大胆提拔、充分信任、放手使用,为其提供施展才能、实现抱负的用武之地。要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强烈愿望,要站在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强盛不衰的高度爱才用才。为事业要敢用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使每位人才都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中人尽其才。要破除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论资历而不唯资历,对一些素质高,能力强,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就是要委以重任。习近平指出,评价人才要“以实际能力为衡量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论文,不唯资历,突出专业性、创新性、实用性”;“对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要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牢固树立“用人看主流、看本质、看发展”的观念,全面、正确、客观地看待人才,切实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有容才的雅量。“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要克服嫉贤妒能的思想,切实做到逢贤必纳、遇才必用。一个真正优秀的领导者,必须在用人方面有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敢于任用那些能力比自己强的人,敢于任用那些讲逆耳忠言的人,敢于任用那些反对自己、甚至反对错了的人。要有容才的雅量,容人之短。“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才如囊中之锥,必有不同于流俗之处。人才往往个性与才情并存,特点与缺点同样鲜明。如果接受不了他们的个性,就难以充分发挥其才能;如果容忍不了他们的缺点,就无法欣赏其特点。人才多有其特立独行之性格,偶有傲气、常怀傲骨,标新立异、有别众人,想用其才,必容其异。要抓住人才特质,认知人才成长的独特规律,才能避免进入求全责备的怪圈。要有容才的雅量,特别是要善待创新,宽容失败。创新是人才的使命。创新,尤其是重大创新,是一种探索性、开拓性的实践,无可借鉴、充满艰险和变数。创新者必须经历无数次试验,遭受无数次失败才能取得成功。要最大限度调动人才创新积极性,尊重人才创新自主权,当出现失误和失败时,要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同时,又要敢于为人才承担责任,有效地保护人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宽松包容。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和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尊重科技工作者个性,倡导科学面前人人平等,鼓励学术争鸣和质疑批判,培育竞争共生的学术生态。”习近平指出:“要放手使用人才,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有聚才的良方。我国是科技人才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但也是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其中不乏顶尖人才流失。要想扭转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的被动局面,需要采取正确的聚才方法。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只要是优秀人才,都可以为我所用。要靠崇高的事业聚集人才。要为各类人才,尤其是层次比较高的人才营造干事的良好环境。要根据每个人才的特长和特点,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出自身的潜能,让他们才尽其用。习近平指出:“要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更好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使外国人才的专长和中国发展的需要紧密契合,为外国专家施展才能、实现事业梦想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要以适当的待遇聚拢人才。不管是领导人才还是其他专业人才,只要有突出贡献、有显著成绩,都要在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和生活待遇方面,给予优惠和倾斜、甚至给予重奖。习近平强调:“外国专家主管部门要继续完善外国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保障外国人才合法权益,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人才给予表彰奖励,让有志于来华发展的外国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要靠良好的环境汇聚人才。“良禽择木而栖”,人才发展环境的优劣已经成为当今人才竞争的关键要素。人才与环境的关系就像树木与土壤的关系,人才成长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人才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滋养和哺育。要努力营造三种环境聚才容才用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资源有效配置的市场环境;尊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人文环境;鼓励干事业、支持成事业的服务环境。习近平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要健全工作机制,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引导,搭建创新平台,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为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创造良好环境,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自古选贤任能,为治之大道。”习近平指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天下英才聚集之时,就是中华民族复兴之时。